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悲剧”后的思考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这是动漫电影《起风了》的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引用自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的著作《海滨墓园》(Le cimetière marin)中的一句诗——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意为: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科研之路也有很多风风雨雨,有的是润物细无声,有的则是飘摇捉不定。

  对于经历过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大多数人来说,从开题、中期到最后毕业答辩的漫漫长路,很少有径情直遂的,有的好事多磨,有的荆棘密布,论文投稿这个环节举足轻重。有人觉得发表文章靠实力,有些人觉得靠部分运气,我觉得都对,当然,选择同样重要。我的一篇论文半年前在老师精雕细刻的修改下,开始投稿,被拒(悲剧)多次。这个过程并不短暂,结合之前的2次投稿经验,小结一下“悲剧”背后的思考。

  首先,投稿期刊的选择。对研究领域最熟悉的莫过于我们的指导老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但是老师可能有多个研究方向,师兄师姐也有自己的课题,无暇兼顾那么多。我们自身在投稿前需要总结一下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别人的研究结果如何、别人投了哪些期刊以及相关领域对口的其他期刊等。心里有个小目标,切忌眼高手低,然后和老师进一步交流,咨询老师关于期刊选择的建议。

  第一次投稿。投稿后,一般一周左右,也就是编辑处理的时间,就会有投稿动态的变化。期刊编辑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性不言而论。我遇到过3种结果:第1种,编辑直接拒稿,就又回到一开始投稿期刊的选择;第2种,编辑建议转投,一般是根据你的研究结果和领域帮你推荐他们家旗下的其他期刊,比如Advanced或者ACS系列,转投的这个期刊影响因子会比当前投稿的低或者是没有影响因子的新期刊,可以考虑采纳编辑的建议或者选择其他期刊,根据你和导师的讨论进行取舍;第3种,采光剖璞,突破重围,通过编辑这一道关卡,论文被送审。

  送审。稿件被编辑选中送审了,那么恭喜离成功接收进了一步,值得期待。送审代表你的论文被送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评审,大部分学者都会抽出自己的空余时间帮忙审稿并给出意见,决定权落在他们手上。我投的期刊中有2-4个审稿人,审稿时间少则几周,多则2-3个月,编辑收到审稿人的意见后,会做出整理,并给出初步的结论。

  送审后的意见。收到审稿人的意见后,一般也是3种情况:第1种是小修,审稿人意见比较少也比较简单,比如说论文中的一些低级错误、一些不合适的英语表达等;第2种是大修,意见多且包含面很广,一般都是要补实验或者补测试,进一步对你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小修或者大修,说明稿件有被接收的可能,所以回复修改意见相当重要,修改要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一条一条回复,不赞同审稿人的意见时,要委婉地解释,返修有时间限制,但是碰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2020年严峻的疫情实况或者恰逢较长的假期,可以申请延长回复时间;第3种就是拒稿,在这个环节被拒稿的话,就不仅仅只是回到刚开始的期刊选择上,而是应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做部分修改,再重新投稿。只要不弃稿不气馁,相信每一篇论文都会有见刊的高光时刻。

  这是我这所体验到的投稿过程,真实的会更复杂。投过稿的感同身受,一投就中无往不利的也不少。在这半年的投稿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心灵上受到了一些打击,但是学到一些投稿的技巧,投稿网站和投稿要求大同小异,要学会举一反三。一开始需要花一整天研究投稿系统,后面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投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此起彼伏,主要是审稿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对论文批评性的意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乐此不疲,方得始终。可能最后心血都付与东流,要及时从阴霾中走出来,马上着手考虑换投期刊。有一次,老师晚上收到被拒稿的邮件,担心我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才告诉我。承师之恩,握瑾怀瑜。老师们经验丰富,保持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获益匪浅。在等待期刊投稿结果的过程中,可以规划开展下一步实验。最重要的是审稿意见的回复和处理,不仅仅代表论文接受与否,更多的是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论文和研究领域。审稿人大多数有相似的研究背景,但是看待稿件的角度和维度可能不同,当他们给出意见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参悟字斟句酌。做实验和写作的时候没有发现的问题,被审稿人轻松指出,感慨颇多。有的宝贵意见甚至能为我们的下一步实验指明方向。

  2020年实“鼠”不易,没有做完的实验,没有写完的论文,2021年勿怠勿忘,“牛”转乾坤,砥砺前行,乘风破浪会有时。

  (先进制造所 丁慧)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