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在“坚持与努力”中成长——记刘兆平研究员

  这是一个靠着200万元“团队行动计划”启动经费起步的研究员,这是一个靠着“坚持与努力”的信念支撑下来的研究员!

  平凡的求学之路

  刘兆平的求学和留学之路较为平凡,但充满了不断追求上进的努力。“坚持与努力”正是伴随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进取的座右铭!

  赣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觉得应该努力争取更大的价值发挥空间的刘兆平,考取了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山大他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期间的学习,刘兆平学会了如何发表好的SCI论文。特别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间,虽然从事的是纳米材料基础研究,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却不断地占据他的心灵,以至于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也是不断地思考如何将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也为将来实现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化的跨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和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的博士后生涯更是教会了他如何做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不平凡的研究历程

  科研选题的跨界转型

  2008年9月回国的刘兆平,握着200万元“团队行动计划”启动经费开始组建团队和建设实验室。

  虽然在回国之前一段时间,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之后,刘兆平选定了锂电池研究。但从来不懂锂电池,只会做纳米材料他该着手进行呢?纳米材料与锂电池的交叉融合为他的研究打开了思路。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论证,刘兆平选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热门的两个新材料——磷酸铁锂和石墨烯作为初始研究对象。

  正是高性能磷酸铁锂要纳米化,还要表面包覆碳;而石墨烯是最薄、导电性最佳的二维纳米碳材料,有望在锂电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发现为刘兆平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日本做博士后期间从事的层状材料剥离研究,为从事石墨烯材料剥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日本和美国做博后期间,他与锂电池研究人员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培养了他对锂电池的浓厚兴趣。

  研究模式的跨界发展

  刚开始,刘兆平是想从基础研究角度来研究磷酸铁锂和石墨烯,期待发表一些有较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申请到一些基金项目。然而,锂电池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加之在偏向应用和产业的宁波材料所中,单纯从事基础研究显然无法更快的打开研究局面。

  于是,在发表了两三篇学术论文后,刘兆平开始考虑能否将磷酸铁锂和石墨烯做成产业化。但是技术的产业化谈何容易?特别是石墨烯的产业化,在当时简直就是非分之想。

  从实践的角度看,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经过创新发明、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用户试用测试和技术转移等诸多环节,这意味着经费、研发人员、中试实验室、测试评价实验平台……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科研团队而言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漫长的科研道路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曙光,在团队中弥漫着“前景渺茫”、“不知所终”的气氛时,刘兆平被锂电界的英雄与偶像——王传福的那句“遇到问题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所鼓舞。

  刘兆平鼓足勇气向所里借出科研经费共计1100万元,东奔西跑的从企业招人、在研究所外租中试车间,倾出全部精力谋划建设了一条全电池实验线。

  从纳米材料到锂电池的跨界转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界发展过程中,刘兆平及其团队面对了无数的困难与问题,承受着质疑与冷落、甚至是嘲讽。

  然而,刘兆平在“坚持与努力”中不断前行,经过中试放大实验和全面的测试评估后,刘兆平不断向外界展示技术、与投资者交流,推动相关技术转移转化。

  有志者,事竟成!2011年,磷酸铁锂产业化技术以2500万元的转让费转移给企业,现在已经建成了千吨级生产线,产品已对外销售;2012年,石墨烯产业化技术以2亿多元转让费转移给企业,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年产500吨石墨烯生产线。2015年底,在国家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团队又将正在研发的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到研究所新设立的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平台上,预期经过几年努力,能够为我国未来长续航电动汽车提供满足要求的关键材料。

  团队在刘兆平的带领下,在锂电池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成果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团队承担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的三个重大突破项目之一——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材料技术、承担了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高比能锂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研究”和宁波市“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材料”创新团队项目,建成了电池材料中试实验基地和动力锂电池实验线等大型研发平台,承担了若干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60余项发明专利;并相继实现了磷酸铁锂、石墨烯和锰酸锂等材料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形成技术交易额近2.5亿元,并有望在近期陆续推出新的可产业化技术成果。

  科研团队的激情创新

  “无论科研选题有多好多热门,无论科研经费有多充足,要做出科研成绩关键在于人,也就是在于科研团队”,这是刘兆平在实验室拼搏奋斗多年得出的体会。

  作为团队带头人,刘兆平过去没有涉足过锂电池研究,除了要尽快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引进锂电池研究人员!要做产业化技术研发工作,还需要一个人才结构合理的大团队!!

  五年多来,动力锂电池研究团队发展迅速,从一个研究员到三五个人的科研小组,再到二三十人的小团队,直至今天近100人的大型研发团队,刘兆平在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多数团队成员没有显赫的科研背景,也没有做过产业化工作,但整体表现却很有创新能力和战斗力。为了将这支队伍发挥更大的能力,刘兆平尝试将若干个匹配性好、互补性强的个体成员组成一个个攻关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刘兆平还努力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合理地分享到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高绩效。

  如今,“激情创新,共同成长”的团队秉持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发展,加快创新,努力产出论文、专利、产业化技术等多元科研成果;与企业紧密结合,走产研合作之路,尽快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将科技变成生产力;团结合作,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的发展理念,将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同团队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连,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创造着团队的辉煌!

  “现在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更重要的是未来。”在规划团队未来的发展和科研方向时,刘兆平信心满满的表示,“我的梦想没有变,就是带领团队激情创新,努力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会为这个目标而坚持,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因为刘兆平坚信,有“坚持和努力”做后盾,科研一定会取得成功!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