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2020年度优秀导师专访|叶继春:“货架”和“书架”,两手抓

 

  问: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科研方向?

  叶继春:团队现有14位员工和48位学生,包括3位博导、4位硕导。其中,有5位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基于装备开发的新材料研究等。

  问:您可否谈谈团队发展的愿景?

  叶继春:目前团队有62位成员,多位是从团队成立初期就不离不弃与我并肩奋战的核心骨干。虽然团队是我创立的,但我一直秉持“团队是属于大家的团队”的理念,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大家共同管理和经营,这是所有人的责任。

  自2012年回国至今,团队日益壮大,我一直强调不忘初心。团队成员里,很多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及切实的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团队成立的初心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进行知识探索和技术开发,真正做到对产业有贡献。即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

  问:您可否简单说说您对团队管理的体会或心得?

  叶继春:协作管理对实验室整体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即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严格执行“扶帮带”的模式。我强调单个学生不是某一位老师的学生,而是整个团队的学生。有疑惑可以向每个老师提问,任何老师都有义务去帮助任何学生。不仅是名义上的导师,其他老师也有义务和权利进行管理教学。协同并进的同时也要责任落实到个人,任务分配到个体,锻炼每位成员的能力与责任意识。

  制度的优势构建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我想应该把学生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归给整个团队。这不应该仅仅是我的骄傲,背后更该感谢我们全体老师们的付出,我衷心感谢他们!

  问:对于您的研究工作中,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呢?

  叶继春:关于研究工作,我想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例如,我们曾布局关于TOPCon太阳能技术,原有路线一直存在原理性问题未被彻底解决,而早在五年前,我们团队另辟蹊径地使用了其他工艺路线,现在开始逐渐被行业认同,目前它已成为该产业的主流技术,且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科研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团队在摸索中前进,认知能力是不可或缺且需要动态调整的,当然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掺杂其中,正是这些因素让我们逐渐走到了现在。正如我前面提到,全新领域是可以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能产业化地到“货架”上。我们团队努力了五年,这些技术还是很有突破意义的。

  问:您对于课题组开展的研究领域的未来有何展望?

  叶继春:团队的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成功的做出1-2件标志性或突破性的成果。这能让人对你产生信任感,让人眼前一亮,从而提升团队的影响力。第二,打造一个高能级的科研平台。这是指我们要有更健全的学科布局,在领域内做出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研究。未来在半导体领域,甚至在太阳能领域也好,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一流的平台建设起来。

  问:您常与学生交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或事情?

  叶继春:对青年人来说,学会自我转变非常重要。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自然是记忆犹新,但我对那些“有个性”的学生却更为印象深刻。有些学生刚来时“很有脾气”,经过在团队的学习协作,也许是日积月累的科研习惯磨平了身上的“刺”,他们发生了“质”的转变。三五年后的毕业答辩时,展现出的沉稳自信与过去的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前后的转变对比让我很感慨、很深刻,同时也很欣慰。

  问: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叶继春: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对于青年学生是很宝贵的。我们的教育体制其实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在遇到磕碰时不懂思考,直接去找老师解决。没有思辨能力的人,往往提不出有价值和有创新的点。

  在与学生的多次探讨和交流中,他们能意识到不足,并积极调整,我相信他们终有一天能得到突破。希望所有青年学者能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在于独立思考。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做学问科研也如此。和科研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在和人打交道,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在学术和科研上给予帮助的人更要常怀敬畏与感恩。只有懂得感恩,身边的人才更加愿意帮助你。

  问:您能说说对科研工作者的愿景吗?

  叶继春: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上货架,二是上书架。货架即为产品,这是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那么,什么是书架呢?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必然会涉及到基础科学,基于此去探索潜在未知。例如,针对某产品急需的某种技术,深入后突然发现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原理性和基础性的东西。你会发现基础驱动和应用驱动的科研,是能统一且非常完美的

导师寄语

  我们的团队总体上是做泛半导体领域的团队,所以特殊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的年轻人有更大的担当。希望我们的年轻人,抓住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机遇,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最后,我告诫所有的学生以及年轻人,要做事先要做人。

  转自甬者有才

  (编辑整理:宁波材料所研究生新媒体中心/甬者有材编辑部 孙佳琪 桑娜)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