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让我们一起走向辉煌——来宁波材料所的十年心路

  清晨,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员工从不同地方汇聚到宁波材料所;傍晚,随着辛苦忙碌一天的研究人员纷纷离开研究所的大门,一种掺杂着感慨和自豪的情绪常常萦绕在心间:不知不觉地我已经伴随着研究所的创立和发展度过了数千个日日夜夜,研究所的队伍也从寥寥几人发展到上千人,十年创业,弹指一挥间!

  第一次来宁波所的时间是2004年12月18号,徐晓林师傅去火车站把我接到研究所的临时办公地点 ——原宁波大学西校区内一栋两层实验小楼。见面时,崔所和严所既给我描绘了研究所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指出了筹建之初开展研究工作存在的诸多困难。当时二楼一间几十平米的房间,提供了从科研、人事、综合到财务等方面所有人员的简单办公需求,其它几个小房间用于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临时住宿。科技活动是由宋振纶博士在负责 —— 他是宁波材料所招聘的第一位科研人员,也是第一任科技发展部的负责人,虽然是临时兼职的。

  初来乍到,感谢宋振纶博士和白华会计给我介绍当时研究所的筹建状况。很显然,我们既缺人,也少枪,开展科研更是困难重重。2004年宁波市科技局组织的春节联欢活动,宁波材料所全体职工和家属都被邀请参加,然而我们也就凑出了勉强的一桌。在当时,加盟材料所,绝对是一个对自己的挑战。最后选择了他,不是因为待遇有多高,而是对建所理念和定位感兴趣。我的新航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边建设边科研 2005年,是研究所开始大量招兵买马的一年。为了满足建设和科研的需求,研究所在沧海路181号火炬大厦(四层楼)承租了整个第三层——3500㎡.我们终于可以开展研究活动了。筹建之初的研究所,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没有学生怎么办?一方面积极准备申请招生资格,另一方面,和兄弟院所协商,请他们给我们提供帮助。这里要特别感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伸出的援助之手。改装实验室,购置简单的科研设备。因为是过渡科研楼,大型设备都不方便购置。研究人员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多管齐下,利用兄弟单位的科研设备,借助附近企业的场地和设备,甚至自己在空地上搭建临时简易棚安置设备进行科研。困难的条件终究还是会影响科研进度的,很多时候研究工作“事倍功半”。完成同样的科研任务,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本着“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的原则,我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快乐的“单身汉” 研究所发展刚起步时,新来研究所的外地员工大多数是单身前往,所领导崔平所长、严庆副所长、孙世洪高级顾问,员工顾群、许高杰、柳爱平、蒋俊、张伟民、胡伟、李勇、张瑞丽等都是“单身”,象陶永怀这种宁波本地的也形同“单身”。既然离开了家到宁波来创业,那就一心投入工作中。2005年初,全所员工也就10几个人。火炬大夏对面的明昕微电子公司成了员工们的后勤基地。租住在明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职工公寓,就餐在明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食堂。这样,从早到晚,大家工作和吃住都在一起。当时专门请了一个临时工杨春萍来做饭,主要是做晚饭(明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食堂难以给我们提供晚餐)。吃饭时,大家围着一张大圆桌,10来口人一边吃饭一边谈工作谈生活,其乐融融。

  因为人少,所以研究所遇到接待交流事务或大点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上。对于人员招聘和面试,更是大家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这将意味着我们的大家庭将会增加新成员。到现在大家还经常提起:在火炬大厦时,我们的研究员们踊跃参加面试,甚至连中午饭都顾不上的故事。还记得那个盛夏的下午,突然停电,大家热的没法安心工作,崔所带着大家一起到宁波博士联谊会馆,在那里工作讨论了一个下午。研究所就是个大家庭,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相互帮助,攻克难关,真正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成立“春蕾”项目研究室 2005年夏天,随着科研人员陆续到岗,我们终于成立了4个课题组,分别由宋振伦、顾群、闫阿儒和许高杰研究员负责,共同组成‘春蕾’项目研究室,由李勇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春蕾(bud),春天的花蕾,寄予着宁波材料所人对科研人员的厚望,希望我们的研究团队不畏“寒风苦雨”,在困境中发展壮大,迎来“繁花似锦”,收获硕果累累。

  四个课题组根据宁波材料所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开展艰辛的研究之路。时至今日,他们也成为了宁波材料所建立事业部的最早的核心单元。在所领导和不断新加盟的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磁性材料事业部、高分子材料事业部、表面工程事业部和纳米材料事业部也不断建立起来。今天,在工研院的人才引进体系中,“春蕾”一词早已赋予了新的含义,但对于最早加盟材料所的老同志来说,总是很容易忆起当初的那段岁月。沿用“春蕾”来命名人才,既是纪念,也是对春蕾人才寄予祝福和厚望。

  第一个所地合作项目 宁波材料所是中科院和地方合作共建的在浙江省内的第一个研究机构。研究所在宁波的落户,给急于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地方企业带来新的动力。镇海国创高压电器有限公司的老总陈越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在研究所初创之时来到材料所进行科技合作方面的咨询,进而启动了宁波材料所与宁波企业开始合作的前奏曲。镇海国创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避雷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在不断拓展国外市场的前提下,他们急需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经多次接触讨论后,他们认识到材料所的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有很大希望解决目前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研究所通过调研也看到ZnO压敏电阻及避雷器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合作的第一份协议由此而产生。 此后,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现在已经于30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

  曾经的困惑 宁波材料所作为中科院新建所的领头羊,有自己明确的建所理念和定位——面向产业需求。所以我们做的大多是应用型研究,解决的是工程技术问题。这和我们早期的基础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前沿的基础科学探索,而是产品制备过程中的工艺优化和技术革新,研究成果不再是孜孜追求十多年的高水平论文发表,而是技术、专利。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在当时,我们一度也很急躁。因为在这些技术专利没能立即转化为经济价值,特别是国家大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更是让我们边缘化而得不到认可。开始那两年,宁波材料所的研究人员能成功申请国家基金都变成了奇迹,甚至是奢望。大家也相互交流谈论,甚至埋怨和牢骚。对于新建的新型研究所,前面没有成功的案例来参考学习,处于摸索中前进,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我们一度困惑了,甚至有人怀疑自己的选择了。记得研究所最早的1-2次务虚会,会场上充满了牢骚、抱怨和问题,有人戏称说,务虚会变成了发泄会。所领导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会后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认真对待和处理。也许是怨气发泄了,问题想通了,思想解放了,大家又充满了斗志,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坚持理念不动摇,大家终于从困难中走出。

  中科院创新团队 这里要感谢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上下新老朋友多年来对研究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研究所艰难的创建伊始,海内外众多科学名家的建言献策、把脉开方至关重要。来自美国的潘晓晴教授、卢毅成教授和朱溢睸教授不仅对宁波所的发展方向和科研规划献计出力,并为宁波材料所的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的成立和运行、以及研究方向规划,也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通过他们的介绍和邀请,我们同美国的张坚地教授、卢伟教授、刘美林教授,加拿大的叶作光教授、新加坡的吴义宏教授和日本的Tanaka(田中功)教授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也逐渐成为中科院创新团队国外专家的“主力队员”。

  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申请经历了几番周折。从项目的研究方向凝练和文本完善,到申请PPT的准备,皆凝聚了团队成员的无数心血。特别是参加在北京的答辩,为了PPT的精益求精,头天晚上崔平所长带领大家找到一个茶馆,7-8个人围着拼凑起来的茶桌,交流讨论至深夜……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为当初的干劲而自我感动。为了共同的目标,虽然辛苦,却很快乐。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就是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组建成功并顺利运行。

  “甬江杯”乒乓球赛 在承租楼房工作期间,大家除了工作之外,购置了一些诸如跑步机、健身器、乒乓球台等活动器件,开展一些业余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那是2005年国庆长假,我和柳爱平因为在所值班,中途休息时一起打了会乒乓球,两人在闲聊时,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国庆后组织一次全所的乒乓球比赛,以活跃全所员工的文化生活。于是两人就在乒乓球台旁仔细谋划起全所乒乓球比赛事宜。我说搞兵乓球比赛,应该起个活动名,柳爱平说就叫“甬江杯”乒乓球赛吧。于是乎,一个延续至今、已成为宁波材料所品牌体育活动的“甬江杯”乒乓球比赛就在两位筹建人员不经意的情况下策划而组织起来了。这个活动,的确带动了宁波材料所的业余文化活动深入持久的展开。

  宁波材料所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进入2007年,研究所的建设到后来发展越来越快,人员队伍迅速扩大。 初夏的5月,研究所的楼房终于竣工。轰轰烈烈的搬迁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对比2005年初,10来个人带着零星的办公家具搬迁到火炬大夏,现在可以说是家大业大了。最主要的是,我们终于有了自己安定的“家”了。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在心中打下“材料所人”的烙印。研究所完成了一期建设,顺利通过了验收。然而我们的工作并未停止,又重新投入了新一轮的建设中。研究所升级为研究院,新能源所、先进制造所以及正在启动的慈溪医工所,纷纷进入建设发展阶段。队伍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从基础到应用到产业化的链条不断延长,大家用行动演绎着“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的研究历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宁波材料所不仅获得了企业界的认同,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我们为材料所人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材料所获得的每一个荣誉而自豪。

  10年风雨,收获了无数的点点滴滴,一路艰辛一路歌。困难和成绩的洗礼,使我们的步伐更坚定了,坚信宁波材料所的明天会更美好,让我们一起走向辉煌。

  (纳米事业部 许高杰)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