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工作动态
勿忘来路,砥砺向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表面党支部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
作者:,日期:2017-11-24

随着十九大胜利闭幕,广大基层党员心潮澎湃,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为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1月17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表面党支部来到了一方革命热土,国家百家红色教育基地常熟沙家浜开展了一场特殊红色革命教育之旅。

同志们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温当年新四军的浴血奋战发展历史和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所创立的丰功伟绩。随后,在竖着阿庆嫂、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等雕像的瞻仰广场,共同回顾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回首当年,36名伤员在远离主力部队的敌后,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一面医治伤病,一面与日、伪、顽军周旋,伤愈之后,成为新“江抗”骨干被誉为“芦荡火种”。为歌颂和纪念新四军36个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敌后抗战的这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在1957年建军三十周年前夕,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解放军第20军军长的刘飞将军,撰写了长篇回忆录《火种》。

1964年,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陆定一、邓子恢、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随后,毛泽东在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提议把剧名改为《沙家浜》。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词,直至今天家喻户晓。遥想着当年“江抗”的革命经典史诗,一种铿锵高昂的激情在心底涌动、燃烧,淡淡的情愫瞬时进入心坎。如今的“沙家浜”,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也不仅是一个经典红色景区,“沙家浜”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沙家浜”已经成为革命斗争历史的一个象征,“沙家浜”已经上升为特定文化的一个符号。一段段红色经典记忆,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留给我们吮吸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投身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

回顾红色峥嵘岁月,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先驱革命精神,实地感受沙家浜“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深刻含义,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始终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时代和新使命”下为科研事业攻坚克难。沙家浜红色教育之旅以实际行动唤醒红色回忆,践行“两学一做”,让同志们都受益良多。

 

 

(表面事业部 马洪兵/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