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记有机光伏实验室里的科学薪火
风和日丽、绿荫摇曳,漫步在中官路上,穿过庄严的大门,由英文字母CNITECH组成的标志性建筑赫然矗立眼前。建筑旁的杨家河静静流淌,倒映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影,仿佛这一城的繁华尽收眼底。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这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清晨七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的灯已经亮起。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我的师兄正俯身在手套箱前,小心翼翼地旋涂着有机光伏材料。他的实验服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但是镜片后的双眼却始终闪烁着专注的光芒。这样的场景,是我们实验室最平常不过的晨间风景。在这个以“探索科技前沿,点亮科技未来”为使命的研究团队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在谱写着不平凡的科学篇章。
手套箱里的春天:记一次关键突破的诞生
2025年,这个格外寒冷的春天,刚从北京完成集中教学的我回到宁波开展课题研究,恰逢我们课题组在大面积组件研究中遇到了瓶颈。连续数月,器件效率始终无法突破。作为新人,亲眼见证了刘老师带领团队攻坚的日日夜夜。
记得最紧张的那两周,大家几乎都是两点一线,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之间。有一天凌晨,我完成最后一组测试准备离开时,发现刘老师还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几天后,我们终于获得了器件的效率突破。那一刻,熬过的夜都变成了璀璨的光,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刘老师告诉我们“科学发现就像有机光伏材料中的激子,需要给它们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和传输。”
旋涂仪旁的传承:几代科研人的对话
在有机光伏器件研究中,旋涂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一批又一批师兄师姐在这台仪器上夜以继日地开展实验。旋涂仪控制面板上的按键已经模糊不清,却依然精准可靠。这台仪器见证了我们课题组的发展,也承载着许多动人的科研故事。
记得初入实验室时,我就像一张白纸。面对接二连三的实验失败,焦躁不安的情绪时常涌上心头。是师兄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从精确称量试剂开始,到配制溶液、热台搅拌,再到涂片、蒸镀,最后完成测试。他说:“研究有机光伏就像培育花草,既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也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通过观察薄膜干涉色的微妙变化来判断膜厚的技巧,这种宝贵的“手艺活”是任何先进设备都无法替代的经验传承。
效率图表背后:一个研究生的成长轨迹
翻开我的实验记录本,前二十页满是涂改的痕迹。第一次独立制备器件时,十个样品全部失效,急得我在实验室里直跺脚。是师兄毫不犹豫地拿出他刚入学时的记录本给我看——上面同样记录着数几十次的失败经历。“有机光伏器件的制备,就像在纳米尺度上搭建一座桥梁,”他说,“每一层材料都是关键的组成部分。”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错题本”,详细记录每次失败的原因。导师教导我,每次实验后都要深入反思,认真思考每个实验数据背后的意义。终于,当我的器件效率首次达到标准值时,导师说:“这才是真正的科研态度,在有机光伏领域,往往需要99次的失败才能换来第100次的成功。”
光谱中的未来:对材料所的美好祝福
宁波材料所已经在风雨中走过了二十余年,我们实验室也迎来了一批器件的新突破。看着测试台上闪烁的量子效率测试仪,我不禁想起老师们常说的那句话:“做科研要像有机光伏材料一样,既要吸收多方能量,也要找准自己的发光方向。”
作为新一代材料所人,我们深知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道路依然漫长。每当夜幕降临,实验室里依然亮着的灯光,就像我们研究的材料在暗室测试中发出的微弱荧光,虽然不起眼,却蕴含着改变能源格局的可能。在这个秉承“求真务实、永不言弃”精神的大家庭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在为不平凡的质变积蓄力量。
衷心祝愿这座科学殿堂继续如同我们研究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一般,在创新的电场中不断实现能级跃迁。愿材料所人始终保持给体材料般的奉献精神、受体材料般的包容胸怀,在追逐科学之光的道路上,让更多的“中国创造”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而我们这些普通的研究生,愿做活性层中最微小的分子,在集体共轭体系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电转换力量——因为无数这样的“身边人身边事”,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光明未来。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