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专题活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典型人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之典型人物——一群开拓创新的年轻人: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
作者:,日期:2014-09-03

 

  “我现在看月亮时总觉得很亲切。”王鹏基的这句话一出口,马上引得身边的邢琰的共鸣。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成员,邢琰、王鹏基及整个博士班组都在航天控制领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嫦娥三号依靠自主控制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嫦娥二号150万公里外的精准控制,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的“万里穿针”等一个个奇迹,就是空间控制博士班组成员们谱出的美丽华章。 

  这样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多年来,这个团队完成了各类型号和预研课题百余项,任务背景涵盖了中国空间技术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新研型号。 

  勇敢面对“第一次” 

  2000年,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决定抽派骨干着手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方案的预研工作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手控对接技术,而这种先进的技术对外是完全封锁的。对于交会对接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航天器的控制分系统犹如人的大脑,班组承担的是对控制方案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是技术创新发展链中的第一站。”班组成员张军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加入航天队伍,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艰苦摸索,自己面对一个个“第一次”。 

  在承接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攻关过程中,博士班组的成员只能靠大量的仿真和实验。有时候,面对仿真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既找不到规律又找不到原因,他们就将所有的仿真图打印出来,在办公室里铺一地,一张图一张图地研究,剖析其中的规律。 

  2012721日,北京的那场特大暴雨在班组组长邢琰脑海中记忆犹新。那天,邢琰和同事加班做仿真实验,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参数,眼看着外面大雨滂沱,他们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很晚才回家。而那时,整个北京城的交通已几近瘫痪,邢琰也堵了六七个小时才到家。正是这份执著,成就了这个团队,成就了中国航天控制技术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 

  潜心静气搞研制 

  原载人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解永春说,博士班组里最大的头衔也不过是交会对接组组长,也没有马上可以呈现的成果,但班组里从来没有人因为待遇或升职原因离开过,“这些人对飞船、对交会对接的感情很深。” 

  “以前我们同学聚会,我只说自己在航天领域工作,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做什么的。”邢琰说,刚开始做控制系统时,完全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不愿意和人说自己在做些什么,但出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仍选择了坚持。现在,航天领域成果不断推出,自己觉得欣慰不少。 

  邢琰说,由于忙于工作,很多时候顾不上照顾家人,好在家人理解自己,并以自己为荣。有一次,答应和孩子一起出去玩,却临时有任务未能成行。后来,在孩子的同学家长口中得知,孩子不仅没有因为妈妈爽约不高兴,还因为和同学讲述妈妈的工作引得同学的羡慕。 

  创新机制育人才 

  博士班组团队已经成为培育高精人才的沃土。 

  他们对研究项目的选择不局限于中短期的型号任务本身,而是谋求“长短结合”,主动承担大量具备前瞻意义和基础理论创新的预先研究课题。对内,他们打破内部组织壁垒,实现基础预研、背景预研、方案设计迭代进行。对外,他们利用“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参与实验室的合作研究。 

  “优秀人才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我们要让年轻人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让他们担当起技术创新主力军的重任。”502所党委副书记崔伟光告诉记者,有的组员而立之年就成为高级工程师。 

  如今,博士班组又建立起了“研究师岗位制度”,针对未来航天任务及技术发展方向,将航天控制又细分为高精度控制、自主导航等6个研究领域,开创性地设置了首席研究师、主任研究师等5个等级,并建立健全了与之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为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