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工人日报】一家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试验
作者:,日期:2018-12-24

  近日,记者在浙江宁波市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宁波所)采访时发现,这里不仅许多科研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该所在将其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有不少探索值得思考、借鉴。

  这里有为碳纤维“着色”的技术优势

  科研成果多,是中科院宁波所的一大特点。在该所的成果展示大厅,关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业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令人咂舌。比如,高强度、超耐磨、抗氧化人工关节高分子材料就是其重要科研突破,该材料将主要用于人工关节制造领域。

  据介绍,该所研究员付俊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开发了国内第一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将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断裂能和冲击强度大幅提高,同时磨损率降低了80%以上,其综合性能指标全面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关节疾病患者的群体数量也迅速增加。有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对于人工关节的潜在需求约300万套,而且还将以15%到20%的增长率增加。然而,之前我国人工关节材料技术研究较少,还没有自主开发的材料产品,其高分子材料完全依靠进口。可喜的是,该所这一科研成果已经实现了中试制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像这样的科研成果在该所还有很多,比如,无需染料的彩色碳纤维。由于碳纤维是黑色,传统印染无法实现碳纤维的染色,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通常只有单调的黑色,无法满足人们个性化审美要求。

  宁波所科研人员从昆虫翅膀和肥皂泡的色彩中受到启发,开发了一种不需要染料的“绿色”印染方法,成功实现了碳纤维的染色,而且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实现多种色彩,为制造彩色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其技术领先于美国、德国、日本的科学家开展的相关研究。

  这里解决甲醛污染的方案已经走出实验室

  对于中科院宁波所来说,研发出科研成果形成专利、论文并不是终点,将其推广、应用、产业化,才是主攻方向。

  记者一进入宁波所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就看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印制在墙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在这里,科研的想象力正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该实验室目前是浙江省的重点实验室,许多机器人、智能制造的试验都可以完成,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与叶片异型孔加工系统、稀土永磁材料实验装备等显示出其领先性。

  实验室主任杨桂林介绍,目前该所不仅在开展一些国内先进材料的研制,还努力针对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和优势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的企业,真正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实验室内,两台正在工作的橙色大型机械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正在精准地打磨银白色的汽车轮毂。

  杨桂林介绍,这是该实验室为浙江一家汽车企业专门研发的机器人装备,主要解决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为汽车轮毂打磨抛光的难题。

  为汽车轮毂打磨抛光,是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一个脏、累、险的工种,需要依靠工人在密闭的空间里作业,但是由于大量的粉尘存在,不仅对工人健康不利,而且还可能引起爆炸。正因如此,从事该工种的工人越来越少,机器替代为大势所趋。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还无法做到精确抛光,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与本地的一家企业合作进行试验,如今已经成功,再做一些调试就能投入使用。”杨桂林说。

  在中科院宁波所,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成果还有很多,不少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豆基无醛木材胶粘剂就是其中一例。

  传统的木材胶粘剂多用于家装材料,但由于含有甲醛,备受争议。而宁波所采用大豆为原料,成功研发了可储存双组份大豆胶,可以替代传统化学胶粘剂,应用于刨花板和传统密度板上,实现“零甲醛”目标。

  据悉,该所目前已经成功把该项技术转移到企业应用,累计产值超过20亿元。未来,还将扩大其在刨花板和密度板的应用,实现所有人造板产品全覆盖。

  这家研究所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

  宁波所2004年才开始筹建,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为何能在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

  据介绍,这得益于这家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在这里,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中科院、浙江省、宁波市和相关企业组成,共同商议重大决定事项。而在理事会下,专门设有三个平台:创新平台、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与转移平台,每个平台下又细分有不同的组织。

  比如技术服务与转移平台下面就包含:初创园、材料基因组研究院、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融资平台。

  “这一组织架构可以有效解决科研成果普遍存在的产业化难题。”该所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可以将宁波所在石墨烯领域的科研成果向企业推介,以技术转让、合资办企等方式参与分红,并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在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记者看到,该所在石墨烯领域的一些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并且在机器人关键部件、新材料等许多领域都有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案例,而更多的科研成果也有望很快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阶段,走向市场。

  正因为机制灵活,目前中科院宁波所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的加入,其中从海外吸引的科学家就达300余人。

  (原文发布于2018年12月21日《工人日报》第6版)

  【原文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8_12/21/GR0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