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读博生涯的感悟与建议

  2020庚子年的开头并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即将到来的新年,也让我们的毕业季忙碌而又平静,仓促而又有序。临近毕业,没有了毕业季的胡吃海喝,反而有机会静下来回味一下五年来的点点滴滴,也希望借此给自己的读博生涯做一个总结,画一个句号,能给师弟师妹们的学术之路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在此,我从文献搜索与阅读、研究方向调整、身体与心理调节三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体会。

  文献的搜索、泛读与精读

  去北京集中学习之前,在和导师朱锦研究员交谈后,他给我拟定了呋喃二甲酸基聚酯的方向。当时,这一单体刚开始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颇有“群起而攻之”的态势,多个课题组开始研究2,5-呋喃二甲酸,并从事相应聚酯材料的研究。到北京后,进行相关的文献调研成为了我在上课之外的头等大事。文献搜索是调研科研方向的基础和前提。从web of science、百度学术等专业的文献搜索软件,到researchgate、谷歌学术等学术界的朋友圈,再到各种微信公众号、X-Mol等文献管理平台,或者直接在期刊首页上逐个阅读新论文标题和摘要。这些搜索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把新旧文献一网打尽。

  雁栖湖校区的图书馆十分抢手,我和几个小伙伴,互相协作,互通情报,将图书馆作为学习的根据地。但随着研一课程的逐步增多,阅读文献的时间慢慢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对论文进行选择性阅读。慢慢地,我养成了自己的论文阅读习惯。泛读一篇论文的步骤是,阅读标题摘要和结论,能较轻松地读懂,则大致浏览引言、制备方法和关键的结构讨论部分。而精读的对象往往是领域顶级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对它的引言及相关引用文献逐一梳理,对结构与讨论部分逐句解析,摘录一些有用的字句以帮助自己理解和语言积累,试着评论这篇论文并总结其能够发表在顶级期刊的原因。和很多事情一样,文献阅读有一个从难到简的过程,直到看到标题能猜到论文的大致内容,那我们对这一方向的理解就算过关了。当然,在我们已经开展实验和科研之后,也不能松懈对“竞争对手”的学习和“追踪”。

  关于研究方向

  对于我身边的很多博士生同学来说,在写毕业论文时常需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几个工作揉捏串联起来。迫于对成果数量的需求,又不舍得放弃某一个idea,这就容易导致我们发表的论文体系性不高。那么这类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呢?

  从北京回来以后,我的研究方向是含电子给体-受体基团的聚合物材料,这是因为有个师兄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前期成果,导师也希望我能继续从事。从聚合物体系选择和结构设计开始,我合成了多种含电子给体、受体基团的聚合物单体,一开始看来顺风顺水,也信心满满。但是在后续聚合成高分子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包括单体稳定性、分子量等。经过近半年的尝试,课题进展不顺利,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艰辛,整个人的状态也处于一个低谷期。在遇到困难与瓶颈时,我及时找导师沟通,缓解急躁的情绪。后来,我决定把手头的工作先放一放,回到呋喃基聚酯。但从事呋喃基聚酯的团队很多,国外许多团队更早地从事相关研究,如何另辟蹊径,找到我自己的特色呢?寻找领域的空白之处是取得突破的关键,而在呋喃基聚酯领域,人们侧重于研究PEF等芳香族聚酯,而对可降解聚酯的涉及较少,对其中的结构-性能关系也并不了解。因此,我的研究方向调整为基于呋喃二甲酸的可降解聚酯,并在这一方向上逐步深入,最终成为我的博士论文课题。近几年,国家对可降解材料的日益重视,证明了我当时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

  调节身体与心理状态

  漫漫读研路,需要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材料所为我们提供了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桌和一条1.4公里的环形跑道。傍晚5-6点的羽毛球,或者晚上10-11点的环所跑,是我运动的主要方式。运动不仅能减掉身上的脂肪,汗如雨下的那一刻能让人忘却所有烦恼。

  心理的调节当然也十分重要。我算是一个大大咧咧比较乐观的人,但换方向的那段时间还是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用运动来给自己解压,及时向导师诉说心中所想,调整方向,慢慢地压力也小了下来,重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有了身体的支撑和心理状态的保障,我们会在科研道路上越来越强,越走越顺!

  以上是我在毕业之际的一些感慨与体悟。相信有的师弟师妹也正在迷茫或不安中,请调整好自己的身体与心理状态,坚持到底,你的研究生生涯一定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一起共勉,勾勒出美好的未来。 

  (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 2017级博士研究生 胡晗)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