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2023年首期青年科学家国情研修班·“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感悟

  6月11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组织青促会和博联会近30名青年科技人才奔赴青海,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举办2023年度首期青年科学家国情研修班。为期6天的研修,在“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原子城纪念馆,全体学员带着对历史印记的向往,带着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仰,在一次次报告宣讲、一页页珍贵文稿、一段段影音纪实中感受“两弹一星”精神,在学思践悟中接受思想洗礼、汲取精神伟力。

学员结业合影

  学员代表: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 胡晗

  有人说,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当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难以回到当年的岁月,也难有机会像221人那样以身许国。但我觉得不全是。如今,核威胁只是换了种形式,我们生活的时代,仍然需要我们能挺身而出!而作为一名中科院人、材料所人,在金银滩草原上学习之后,有了一些粗浅的新认识。

  一是跟踪模仿的科研工作,只会与“国家事”“国家责”越来越远。是我们不配承担吗?不,更多是我们不敢承担,是我们不敢真正去啃领域内的“硬骨头”,因为总担心太难太累。但如果坏人拿核弹威胁我呢,我敢去啃吗?我想,我敢。那为什么不在当下逼一逼自己呢?

  二是在认准正确的方向,找准我要真正啃下的“硬骨头”后,“冷板凳”又何妨,暂时的默默无闻又何妨?221厂的世界级科学家们,他们不发论文,不参加学术会议,但他们搞出了原子弹、氢弹,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当我真正扛起“国家责”的时候,又何须去担心我会坐多久“冷板凳”呢?

  三是作为高分子材料人,我希望能真正减少我国耕地里的地膜残留,提高耕地质量,真正减少河水海水中的塑料颗粒残留,降低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这些可能并未在基础研究上实现0-1的突破,但只要它们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有意义,我就会竭尽所能,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学员代表: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王振玉

  5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对书本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新的体会,对在这片贫瘠土地上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人间奇迹有了新的感悟,对新时代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正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才保障了国家近60年的和平安宁、才有了我们今天国富家足的幸福生活。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中科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正经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更应该做“国家事”,担“国家责”,坚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

  “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生动写照。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等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刚成立不久的祖国母亲怀抱,不计待遇,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国内艰苦科研和生活条件,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令人动容。今天,我们有无比优越的科研条件、尖端的科研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不错的待遇,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更应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争分夺秒,攻克“卡脖子”技术,争取早日以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更是无数普普通通的群众、工人和干部努力的结果。百户牧民抛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服从国家大局,短期内完成搬迁工作,牺牲巨大。李觉将军带领一批战士开荒拓土,搞基建,克服高原反应和食物严重不足的困境,建好的楼房让给科研人员住,自己带头住帐篷,捕鱼种土豆保障几万人的基本生活。产线上工人大姐双目失明、铺修铁路牺牲的农民……他们都是“两弹一星”能够研制成功不可或缺的力量,丰碑无言,英雄永垂不朽。

  学员代表: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何日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会上,我了解到“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除了睡觉就是上班,根本没有所谓的8小时工作,更没有双休日。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们甚至常常吃不饱饭,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始终严谨认真地开展研究,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反观自己,在这个物资充裕的年代里,生活条件好了,我却严守八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不愿加班,给出的理由就是需要享受生活,并且对于自己已有的科研成果沾沾自喜。当听到赵忠尧院士的那句“我辈已经尽力,希望无私有为的青年们能继续奋斗”时,我的心为之一震。扪心自问,我对得起“继续奋斗”这个词吗,对得起先辈对我的期望吗,我对得起那些开拓者们曾经为新中国做出的努力吗?今后我将以221厂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坚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科技工作者们的攻坚克难,也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当时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缺少外国援助,大家甚至都不知道原子弹长什么样的情况下,依然攻克艰难险阻,完成任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勇气与毅力。在我面对理论物理领域某些难啃的“硬骨头”时,时常会选择绕开,并安慰自己“这个问题连剑桥大学的知名教授都还没解决,我凭什么去解决?如果投入大量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后却没能解决岂不得不偿失?”正是这种想法让我不愿意去刻苦攻坚,而是选择稍简单的科学问题去研究。空空导弹铸剑人王铮说过这样一句话“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虽然所处领域不同,但是都需要发扬这种不畏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勇于直面难题。

  以上就是我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感悟,我将以此为鞭策,希望今后每当进过博思会堂赵忠尧院士的画像前,我都能无愧于他“我辈已经尽力,希望无私有为的青年们能继续奋斗”的重托。

  学员代表:所属医工所 张越男

  踩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原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两弹一星”不仅仅是个名词,也不仅仅是个国家保密工程,它更是老科学家们和无名英雄们在用生命篆刻的一种奋斗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我想这种精神文化的厚度、高度和广度是无法用文字来诠释的。

  非常荣幸能在学院培训期间参加舞台剧《我的父亲白东齐》演出,我在其中饰演白东齐先生的妻子。连续几天的排练过程中,我的内心是非常撕裂的,很多像他一样的无名英雄们承受了那么大的苦,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甜。他们精神力量的强大让我深刻认识到我的精神是如此贫瘠。正式演出的时候,第二幕白东齐先生的老照片一出现,我盯着照片才缓过神来,我这是站在当时白东齐先生以及和白东齐先生一样的英雄们奋斗过的地方在演绎他的故事啊。这一刻我的内心掀起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波澜和震撼,彷佛与老科学家有了穿越时空的相遇。

  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我的科研主业是修复污染土壤,我会把“两弹一星”精神赋予我的能量输送到我的科研工作中,夯实自己的科研能力,专心做好每一次实验,认真分析每一次实验数据,扎实写好每一篇论文,把科研真正做在祖国大地上,为土壤(地球的皮肤)修复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提笔至此,我想起了221厂老员工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是金银滩上的一棵草,是青海湖里的一滴水。”我相信“两弹一星”的精神力量已经默默在我心中落地生根,一定会在我人生中的很多困惑时刻生发出伟大的力量!走出学院大门,我会带着这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继续上路,把它镶嵌在我的人生里,坚定前行!

  学员代表:所属先进制造所 牟迪

  在“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每一天都像是亲身走过了许多个从221建厂到退役的37年一样漫长。我好像看到了东风-3弹道导弹艰难的研制生产过程,看到了运送导弹的小战士的满脸疲惫和最后一次敬礼时的坚定;好像看到了纪念碑前把父亲的骨灰背在胸前的老人,步履蹒跚走过221旧址时的骄傲与动容;好像看到了寒风里背对着金银滩草原艰难撤离家乡的牧民同胞,看到了原子城扎下的第一个帐篷,看到了熬制炸药的铝壶前,褪去铺满雾气的防护眼镜的工人,也看到他在陷入黑暗的晚年生活里依然无畏且自豪;好像看到了带着小孙子和信封上冰冷的数字,在西宁大街小巷探寻的老人,看到了221基地的某位英雄,同时也是那个焦急的无力的儿子与父亲;好像看到了郭永怀最后写给女儿的那封买不到布鞋的回信,看到了李佩面朝先生照片醒来的每一个清晨……我真真正正地看到了藏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后面的许多人、许多家庭、许多星光闪耀的人生历程。

  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学习即将结束之际,我反复翻动这些结局已定的人生故事,试图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而无果。大概在日后每一次感到迷茫、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背后的某位无名英雄、某段人生故事,并以此鼓舞自己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人力资源处 供稿)

觉得好,点个赞吧!